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中国其他地域的春节民俗风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阳光团工委项目部特举办“尽展烟火情,喜迎祥瑞年”活动,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尽情展现家乡春节的烟火人情,讲述家乡春节的风俗故事。
同学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了家乡过春节的特色习俗,分享了家乡春节习俗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优秀投稿作品,并为你最喜欢的那一个投出宝贵的一票吧!
征文类
1
朔州春节习俗
——水建学院水利兰鹏飞
我的家乡朔州市位于山西北部的太行山脚下,流经城区的桑干河是朔州人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朔州人。朔州市的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48万。如今朔州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北方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朔州地处雁门关之北,自古以来就是胡汉相战的古战场,所以,朔州人有着北方人独有的粗犷,这一点在春节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朔州人的年从腊月就开始了,每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各种传统美食都是朔州人过年时桌上必备佳品。
朔州地处塞北,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当地人自古以来就有吃羊肉取暖的传统。其中,羊杂可谓是朔州人的最爱,来的这里,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羊杂铺子,在寒冬里喝上一碗那羊杂汤,那真是美得很。
朔州人的粗狂,在羊杂这一道美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走进一家羊杂铺子,总能看到一口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然后将新鲜的羊煮熟,将其汤,头,腿,内脏(心,肝,脾,羊肚,肠)留下,将羊头和羊腿上的肉撕下来,越碎越好,羊杂部分切成细丝,将这些放一块,加羊汤,再加盐,葱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细,越辣越够味),香菜,老陈醋。再把羊肉开水里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后换水,放葱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汤留着备用羊肉切片。吃多少就用羊汤对水煮开。放泡好的粉条,粉条熟了就放羊肉片。最后出锅,放调料,盐,鸡精,醋,辣椒。
也许很多没有吃过羊杂的人会认为这很野蛮,也不卫生,但这何尝不是体现了朔州人独有的那份粗狂呢?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雁北胡地的风情,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来吃一碗羊杂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那是很有必要的。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整个山西的煤资源都集中在朔州。所以说煤炭与朔州人的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旺火就是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根据朔州当地的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清朝时的《朔州县志》就记述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塔状),名日旺火。“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朔州当地人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朔州人在春节有着许多习俗,正是这些习俗,构成了朔州人的日常生活。朔州人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继承了塞北人民的热情与好看,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展现出朔州人文明礼貌,现代时尚的新特质。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一定会给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热情的朔州欢迎你,现代的朔州欢迎你!
2
巴当舞
——机电学院机化杨诚
在我家乡甘肃岷县有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巴当舞。巴当舞藏语称“莎木春(srangmovcham),意为在广阔的空地上所跳的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流传在洮河中游所在的岷县,漳县,卓尼及临潭交界地带的部分村庄,历史上流传的范围更广。之所以被称为巴当舞,是因为舞蹈过程中所用的道具藏语名为“巴当(pagsrdung),即为敲打皮子之意。巴当舞是一种宗教祭祀歌舞,主要目的是祈祷山神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蹈过程所唱歌词均为藏语,其中夹杂部分汉语方言,曲调古朴幽美,但是内容艰涩难懂。
年5月,巴当舞就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保护。从我曾祖父开始,我们家里的长子就开始继承春巴的位置。春巴是巴当舞祭祀活动的核心,负责巴当会的所有事宜。祭祀活动开始时,一般都是由春巴按照祭祀环节需求随机选定曲目,再由春巴起头,参与人员围成圈共同舞蹈、唱曲。春巴上任前会接受上一任春巴的教学,学习巴当舞步法和唱词,至于新任春巴何时上任,取决于上任春巴的身体状况和自身意愿。还有头脑和头人协助春巴开展工作。头脑有两名,由全村男性轮流上任;头人由村民不定期选举,也是两人。由春巴、头脑、头人共5名共同向巴当会负责,重大事宜共同商讨决定。村子建立了一个组织叫巴当会,负责该自然村一年所有民俗活动的所有事宜,由春巴和头脑负责。
整个祭祀活动以春巴为领导,头脑配合组织,村民参与,参与祭祀的人员全部为男性。活动在春节前后进行,腊月初一便开始练习,一直到正月十七谢将。整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约47天,有的地方甚至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其中腊月初一到除夕这一个月的时间是巴当舞的练习时间:晚饭后由春巴和头脑组织村民在村子中央的空地练习,这片空地被村民称为“官场”。正月伊始,真正的巴当舞祭祀活动才拉开序幕。
巴当舞祭祀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出新、走会事、谢将。
正月初一是为“出新”,即在新年第一天展示新的面貌。凌晨六点左右,男人们便起床准备,用青稞和面,加以清油,再把和好的面捏成灯状,置于盘中,一盘十二个,唤作“嘛尼经灯”,也叫面灯;再装好马料马草——马料是粮食,马草是麦草,因拿给神的坐骑吃而得名;还有用黑纸黄纸裁剪成的黄幡黑幡以及冥币等祭祀用品。天一亮,头脑按响村子里的喇叭,春巴和头脑为首的祭祀队伍出发前往山神的营地。到了营地之后,点燃面灯,待面灯燃尽,抛向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点燃马料马草,同时也有专门从事通灵活动的人员,说一些祈祷愉神的吉语。这一阶段称为“烧长钱”。
接着早饭后,头脑召集全庄人,来到官场开始正式的巴当舞蹈。首先祝福山神,然后问候亲戚、邻居。跳完巴当,开始立秋千,这种秋千是用三根木叉两边竖起来,中间架一根横梁搭成的一个意象性的、概念性的秋千。秋千被认为是山神的坐骑,人神有别,即便是正月神来到人间,也不能与人混为一谈,因而秋千在巴当舞的攒山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十,是巴当舞的第二阶段——走会事,也就是各个村子之间以跳巴当为主要形式的互访,这也意味着巴当会正式拉开帷幕,各个自然村的男人们拿着巴当去不同的村子,具体哪天去哪个村已有定制,不可随意改变。巴当会事分为七个环节:安场、行脚步、攒山神、打阿家、扯节勒、打阿家、送行。每天都要将这七个环节按照顺序进行一遍。其中攒山神是巴当舞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来参加巴当会的所有村子共同参加,最为庄严,也最为声势浩大。
第三个阶段,谢将。谢,也就是结束。一般在正月十七这一天,村民先在场中央安场,再行几个脚步,最后将秋千拆除,把今年用过的祭祀用品连同黄幡黑幡、马料马草、冥币一起点燃。巴当会至此结束。
巴当舞作为一种祭祀性的民俗活动,必然有其祭祀对象,由于缺乏具体文献的记载,对于这个祭祀对象究竟是谁无从考证,通过对传承人杨景艳的访谈得知,巴当舞祭祀对象的原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武将,然后才慢慢演化成今天的山神祭祀活动。
从巴当舞产生的自然环境来看,岷县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汉文化和藏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很多民族在这一区域生活,你来我往,最主要的是羌族,属《禹贡》雍州之域。“姜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日:出陇西羌道东南流,迳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水、羌道都洮岷南路,如今甘肃陇南地区的“白马藏人”是古代白马部落羌人的后代。又有《岷州志校注》:“按《明志》:其人强悍,好习弓马,以狩猎为生。大抵风高气烈,山居板屋,不务修饰,颇为古风,盖俗之质而野者也。”很明显,这是羌族人的风俗习惯。由此,洮岷地区是羌族的繁衍之地。巴当舞是羌、汉文化互相影响并重塑结合的产物。
从文化角度来看,最早人类的文明、文化都起源于祭祀,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人类需要通过祈祷和祭祀来缓解对于自然的恐惧,来消除自身的无助。民间传说,卓尼县加麻沟地区的巴当舞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时候跳的;卓尼县下达勿地区的传说更为有趣:先民来到该地区居住却受到猛兽的袭击,某天男人出门打猎留妇人独自在家,猛兽来袭时妇女为了吓退猛兽便拿木棍敲击晒干的兽皮,发出咚咚的响声。这种说法与巴当的制作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卓尼县藏巴哇地区的巴当舞却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追寻,因该地居民由安多地区迁徙而来,背井离乡,为了延续祖先的回忆便将安多地区带来的巴当舞跳了起来。这又将巴当舞与藏文化联系了起来。
巴当舞同其他人类文明一样,最早是起源于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慢慢演变成在节庆时当地居民的娱乐活动,在愉神的同时也娱人。如今的巴当舞,也应该具备三种性质:宗教祭祀、娱乐居民、精神寄托。这三者同时存在。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参考了相关研究人员的著作,才勉强可以表达一些巴当舞的风采。实际上当数百人在你眼前共同表演这种舞蹈时,你才可以感受到他淳厚而磅礴的伟大。
3
除夕之喜,新春之乐
——葡酒学院葡酒郭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的最后一天也不知不觉到来。在这疫情肆虐的一年,世界各地都处于疫情的痛苦和压抑之中。除夕之夜的到来,驱散了疫情带来的悲伤与低沉,为疫情之中的新年染上了欢乐幸福的氛围。
除夕之前,父母很早就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开始购买年货,为除夕春节做准备。那一段时间,父母总是常常往城里跑,购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型超市里,人来人往。平时较为冷清的超市,都变得拥挤堵塞。大家纷纷挑选着各自需要的年货。
除夕那一日,是一个大晴天。金色的阳光遍布,透过玻璃窗,挥洒进来。红色的窗花在金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好看。除夕的忙碌已经开始了。吃过早饭后,便开始杀鸡,杀鱼。每年的除夕,鸡和鱼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吉大利,年年有余,这是对未来的希冀和美好的祝愿。鸡肉进过清洗处理后,需要煸炒,而鱼肉清洗后,则需要用料酒和食盐腌制一段时间。除了鸡鸭鱼肉之外,还有一些蔬菜类需要准备。每年的除夕之夜的饭菜中,都有一道水煮青菜。清洗过后的青菜,不需切断,直接放在烧开的清水中煮,不需要食用油,也不需要盐。这是一道极为特殊的菜。鲜嫩的虾,麻辣的鱼,香辣的鸡……一阵阵饭菜的香味从厨房飘出,这是我们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餐了。饭菜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这是对自己以及家人一年辛苦的犒劳。
除夕之夜的饭菜准备好,就是贴春联了。贴春联,是除夕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春联的样式,祝福语各不相同,金色的鱼,红色的莲,喜庆的福娃,各式各样,但都是对未来一年的祝福与期盼。除此之外,老旧的瓦房,粗糙的木门,贴的则是门神,一左一右,魁梧的神像,守护着一家人一年的平安与喜乐。贴春联,一般都用浆糊。在适量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小火煮。然后不断搅拌,待面粉变得粘稠时,即可粘贴。
叩拜天地,先祖以及逝去的亲人,上香,也是除夕的习俗之一。这也是希望逝去的人能保佑祝福我们的一种习俗。叩拜过后,点燃鞭炮,鞭炮声噼里啪啦响起,美味佳肴一道道纷纷上桌。电视上春晚直播开着,家人的谈笑在阵阵饭菜香与酒香中漫延开来。
除夕之夜的欢乐,祝福纷纷漫延在亲友之间,绚烂多彩的烟花,在漆黑的夜幕中炸开,点亮了夜空,点燃了除夕的欢乐。
除夕之夜,就这样在忙碌与快乐中过去了。第二天,就是春节,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最悠闲的一天。据老一辈的人说,这一天忌水,忌地,即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各地除夕春节习俗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对新一年的祝愿。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
我眼中的春节
——外语系英语张红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每听到王安石的这首诗,总会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喜悦。今年,耳畔虽听不到喜气洋洋的“爆竹声”,但浓浓的年味依然藏匿于你我身边。同往常一样,贴对联,挂灯笼,吃团圆饭等春节习俗依然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但同以往不一样的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外打工的人们选择了就地过年,疫情阻挡了家人团圆,却永远也阻挡不了那份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就算相隔万里,只要人们心中彼此相互挂念,彼此有爱,那么距离永远不会成为分离的理由。选择就地过年,是对家人的负责,对国家的贡献,对人类的付出。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
今年的春晚同样也是独具特色,风格新颖。相声,小品,武术表演,魔术表演,戏曲表演等节目可谓是应有尽有,回忆满满。这次的春节联欢晚会带来的不仅仅是笑声与欢乐,更多的是展示出了中国在如此严峻的疫情面前,经济,科技还能稳步发展的奇迹,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一个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而新冠感染率仅为全球的千分之一的大国形象,为全球抗疫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中国,在面对众多的艰辛苦难,总是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每一年的春节就是中国发展的最好证明。
中国的春节是属于每个中华儿女的,也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中的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就很好的诠释了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都有责任守护它。今年春晚,海外多地区实时直播,观看次数达到17.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我们是一家人,在这个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不是孤独的,你我归于初见,却不曾相识。而春节却是我们共同庆祝的那一份美好。今年春节虽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快乐,很多家人无法团聚,甚至吃不到一份像样的年夜饭,但是,我们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想必这也是家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异地过年,留守他乡,分离也是一种责任。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简单也是一种幸福。
子去丑来,鼠归牛到,想念也是一种祝福。
白雪,下与不下,这也是个新年;老家,回与不回,心总是有牵挂;年饭,丰与不丰,总是有陪伴;短信,发与不发,终归一种思念。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鼠年悄然而逝,牛年如约而至。这只携带病毒的“老鼠”终将成为历史,而我们定会“牛转乾坤”。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过年的真正意义似乎在我们心中已默默淡化,许多习俗也已经慢慢消失,但只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笑嘻嘻的谈论着一年又一年的前尘往事,必然会牵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思,希望传统永不消逝,文化永远传承。
5
习俗样多多,春节情悠悠
——林学院林学何燕玲
又一年底,在这华夏大地上,我们将用春节,拱手作揖送别旧的一年,欢歌载舞迎接新的一年,以各方丰富多样的习俗,尽显悠悠春节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在广西的一个小乡村,这里山清水秀、环境怡人,村民厚实淳朴,在这里的土地上,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春节习俗,领略不一样的春节情意。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历来受到全国各地的重视,我们这儿也会以多样的习俗来迎接它……
首先是“扫尘”,在我们这儿也称之为“扫屋”,即年终清洁大扫除。我们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正式开始扫尘,这时候各家各户都会比较忙碌,家家户户天亮便起,扫房擦窗,拆洗被褥,刷洗锅瓢,洒扫庭院,尽力将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整理干净。过程中,我们会将青竹叶子与柚子叶绑在打扫的杆子上,用以清扫屋顶或天花板、墙上的蜘蛛网等,寓意扫去“穷运”、“晦气”,祈愿来年清吉。
其次是“洗柚子叶澡”。在除夕这天,我们会用柚子叶和肉桂叶来烧洗澡水,然后每人都要用之洗澡,即洗柚子叶澡,寓意把污秽、穷运、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洗的一年。洗过柚子叶澡后便要换上新衣,而换下的脏衣服需当天洗涤。
还有,贴年红。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上贴有福字,窗上贴窗花,客厅中贴上年画,牛栏、猪圈、鸡栅等畜养家禽处贴红纸或者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的红纸桃符,此外,我们会给家里的摩托车、小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及房子周围自家种的果树、竹子的等贴上红纸,还会用几根香穿过红纸,然后将其插于自家取水的水井旁边,以表达我们新年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再者便是“吃年夜饭”啦,“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一顿饭菜色丰富也寓意多样,寄寓着我们新年的美好祝愿: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腐竹,寓意“富足”;生菜,寓意“生财”;汤圆,寓意“团圆”……年夜饭的菜色多式多样,本身便寓意着来年生活丰富多彩,而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
还有就是最有趣的“守岁”啦。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夜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围坐在一起闲聊,或看春节联欢晚会,或吃年货,通宵不睡,这晚家里的每个灯均开着,通宵不关,以示新年大吉大利。
最后便是拜年。拜年,作为我们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是我们新年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这儿的拜年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首先是除夕夜零点后开始的家庭内部的拜年,在初一天亮吃过早饭后我们身穿新衣走出家门,向领居进行拜年活动,我们年幼一辈向年长一辈最简单且普遍的拜年形式,便是直接向年长一辈说一声“新年好”或者“恭喜发财”,然后年长一辈会递给红包;初二开始便有亲戚来拜年了,有时正月初五后还会有亲戚朋友来拜年,我们称之为“拜晚年”。无论怎样,“拜年”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都寄寓着我们对家人朋友的美好祝愿。
春节习俗多种多样,以上这些也只是其中的部分,然而这些也足以令我陶醉,不禁感叹——习俗样多多,春节情悠悠!
6
走进多彩贵州
——葡酒学院葡酒张鸿雁
“过年”是中国人经几千年流传演变、积累丰富的年俗文化,被人们视为一年中所有节令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讲究各不相同,而这些风俗一直保留下来,增添了不少年味。
每每到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时候,贵州人就开始闲下来,一边盘算着如何热闹热闹,一边着手准备熏香肠、腊肉,忙得是不亦乐乎。在贵州,过年必须要热闹,这些过年必做的事和习俗,全都做一遍,才会感受到真正过年的味道。
杀年猪。进了腊月,贵州人就开始忙碌杀年猪,一来庆祝新年,招待亲朋好友,二来可以腌成腊肉,改善一年的生活。但这个杀年猪不会随意请个屠夫帮他们杀年猪,却是很有讲究的:(一)挑选吉日,人们会请个先生算个好日子杀年猪;(二)选屠夫,挑选一个能干的,杀年猪有经验的屠夫才能够动手杀年猪,这样,预意来年喂猪顺利;(三)挑帮手,一般都是选体大有力的人来拽猪耳朵,抓猪尾巴帮助屠夫杀年猪,示意这家女主人来年继续喂大肥猪;(四)烧香,在杀年猪时,要烧三柱香一叠纸,打发那些孤朋野鬼,不要来搔扰正常杀猪。当年猪杀死时,女主人马上把准备好的草纸,到猪的刀口处粘上猪血放到猪圈上,表示下一年养猪红火。当年猪杀好后,主人就把他家的亲朋好友请来围坐在一起吃“泡汤肉”,谁家杀年猪,都要给老人和左邻右舍割点肉,这样既联络了感情,又促进了邻里团结。
灌香肠。以前贵州人灌香肠,都是自己家买几十斤半肥半瘦的肉,用刀剁将肉绞碎,加适量的佐料,再人工一节一节灌,比较费时间和人力。现在直接拿到菜市场专门的加工铺,一下子就绞出来了,方便不少。这段时间,你会看到,菜市场上香肠加工铺忙得热火朝天,前来加工制作香肠的顾客络绎不绝!灌香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麦淀粉、醣类以及微量铁、钙、钾、钠等成份,所以大有补血、健脾、壮筋骨等功能。加上好吃不贵,尤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色泽鲜艳,红白分明,表面干燥,无发白现象。具有特殊的香味,表面不应有较大横花纹,收缩皱纹较整齐。每条香肠长短相似,粗细均匀,肥瘦肉比例适宜。无论烤起吃、蒸起吃、煮起吃,都很安逸。
秋腊肉。秋,即熏,贵州方言里“熏”的读音。秋腊肉是贵州人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到年前,家家户户杀猪买肉,再把猪肉切成一寸厚、一尺长的长条状,腌制过后,用棕树叶扭成绳子或搓线将肉穿上晾起,放置在有灶头或地灶的上方利用燃烧产生的雾秋到每坨肉都开始产生美妙的化学色变后方可食用。成品的腊肉会有松柏枝特有的烟气,颜色黄亮,不管是清蒸、小炒还是煮火锅,味道好吃得无法形容。随着现在人们对原生态美食的追求,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一进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秋点腊肉。
搓血豆腐。血豆腐也是我们贵州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年前杀猪前两天,就事先准备好足量的嫩豆腐。将其用手捏成细绒放在簸箕里待杀猪接了热猪血,将其撒入豆腐内,用勺子顺向搅拌至均匀。随后加入食盐、五香什、花椒等辅料,并将准备好的新鲜肥膘肉切成长条状。取手刚好能包住的搅拌均匀的豆腐绒用手捏成椭圆形的坨,再将三条肥膘肉对称地竖起贴在豆腐坨上。再取适量豆腐绒包裹在外面,稍稍团紧。血豆腐在吃时做起来也相当方便,用温水将血豆腐表面洗净,上笼用大火蒸煮后切成片状,就可以装盘食用了。血豆腐味道咸鲜而腊香,吃起来麻爽可口,干香滋润且绵韧耐嚼,回味浓郁,是下酒的佳品。
打糍粑。糍粑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过年前制作糍粑是贵州流传了很久的习俗。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烧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与腊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这样可以储藏2到3个月都不会坏,到插秧时候有粑粑吃。
走进多彩贵州,寻找儿时年味,感受望得见的山水、记得住的乡愁,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新年新开始,不管什么样的过年方式,都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希翼与盼望。
7
家乡的年俗风味
——外语系汉教亢萌
我来自内蒙古,一个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每到过年,各民族的新年习俗各有不同,也有相互融合的相同之处,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蒙古族与汉族的新年习俗。
我们家的过年习俗以汉族习俗为主。千里迢迢回到家,最期盼的就是年夜饭那一次的团聚与热闹。说是过年,好似正式的日子只有那一天,但过年前的准备却是早就开始了。一迈进腊月,就已经奏响了过年的前奏。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也俗称“小年”。
腊月中旬至末尾的时候,绝大数人家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扫除。顾名思义,是这一年中最大的一次清扫,犄角旮旯,角角落落,每一个地方都不可漏过。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准备过年的食物,被我们这边的当地话称作“办年货”。就我们家而言,主要是油炸食品,炸肉丸子、烧五花肉,印象深刻的就是奶奶教过的炸黄米糕,这是呼和浩特市的特有食品,需要将黄米磨成黄米粉,以武川县特产的胡麻油和面,拈作剂子并擀成面皮后将豆沙馅包入面皮中,最后炸至金黄即可。酥脆的外皮,甜甜的内芯,咬一口,就是甜甜蜜蜜的新年。除此之外,还有压粉条、炸馓子、炸油饼、炸果条、蒸馒头……过年就是一场“美食大聚会”。
置办年货,主要是准备吃吃喝喝的一些东西了。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牛羊肉了,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置,内蒙古以游牧民族居多,所以即便是汉族在饮食方面会带有一些游牧民族的习惯。我们家的习惯,大年初一吃的是涮羊肉,叔叔伯伯们还会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喝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热热闹闹的一家子,开开心心的一顿饭,在我的过年记忆中珍藏。
我的邻居是蒙古族,初三过后,邻居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因此我也了解了不少蒙古族的过年习俗。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户主用刀在羊头的额部划一个“十”字后,全家人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邻居阿姨说过,蒙古族拜年的方式也很特别,手捧哈达,一手拿着鼻烟壶,拜年时要互相交换,摸一下对方的鼻烟壶再换回来,这种特殊的拜年方式体现了蒙古族春节浓郁的民族特色。喝酒,是蒙古族过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这点也体现在我们当地的汉族春节上,要多吃多喝,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另外一个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春节习俗就是“祝寿”。祝寿是从最长者开始,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五左右至除夕前后。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给长者祝寿时,年轻一辈要行礼祝贺,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这也是蒙汉融合的体现,汉族孝亲尊老的伦理纲常与蒙古族的春节习俗相结合,多民族团结融合、互相尊重于此体现。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过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最美的风土人情,在回家的路上。
视频图片类
1
这个视频的前半部分是我和妹妹准备年货,买瓜子,糖果,还有一些年夜饭需要的食材。后半部分是我在小广场人们庆祝新年,还有小孩子在放烟花,满满的都是年味儿!
——食品学院李星星
2
我们过年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所以我想分享我们一家在临近过年期间张贴对联的传统。每逢过年,不论是在农村的老家,还是我们一家现在居住的地方,都有贴福字和春联的习俗。而我们家的传统是:由家里最年长的人亲自手写对联,并在腊月二十九日张贴。贴对联寄予了我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今年爸爸为我写了“前程似锦”一词,祝福我在新的一年里有美好的前程。
——食品学院蔺隽薇
3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