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80mmHg
新标准可能筛出更多中青年患者,越早干预治疗获益越大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正式颁布。新《指南》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90mmHg下调至/80mmHg。标准的调整,或使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激增,很多网友表示:猝不及防地变成高血压了……
/80mmHg更适合中国国情
新《指南》为何要将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10mmHg,即由/90mmHg改为/80mmHg?据介绍,本次标准的调整,主要来源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数据。
华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程翔教授介绍,血压介于“/80mmHg和/90mmHg之间”的人群,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新的研究发现,这类既往还没被诊断为高血压的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时干预,因而存在着潜在的心脑血管病风险。
在《指南》线上发布会上,医院赵冬教授介绍,标准的修改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mmHg和/或80—89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
《指南》制订组专家、医院副院长郭艺芳表示,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能让更多人从早期阶段 据年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从发病原因看,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家族病史,属于原生性高血压。然而,更大比例的发病是由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表示,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来“治本”。
胡大一认为,新标准实施后,可能会诊断出更多中青年患者。他强调,对于血压值在/80mmHg—/90mmHg之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郭艺芳也指出,高血压患者增多,但只有22%的人群需要服药治疗。多数人不需要吃药,只要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使血压恢复到理想范围。
据人民日报、科普中国等
高血压诊断标准新变化
诊断标准
由/90mmHg下调至/80mmHg
高血压分级简化为2级
1级: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2级: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医生将结合1级和2级患者的身体指标和其他综合因素,进行必要的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
心血管危险分层简化为“高危”和“非高危”
过去高血压的心血管危险分层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种,现在只划分为高危和非高危。
高危患者:
①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
②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伴临床合并症、靶器官损害或≥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吸烟、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肥胖等)。
高危患者,推荐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非高危患者:
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非高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收缩压仍≥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新《指南》教你这样量血压
1.每天早、晚各测1次血压。
2.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每次读数间隔1—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2次血压读数差值10 mmHg,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
3.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前,安静休息3—5分钟。
4.测量时段:
早上:服药前、早餐前、排尿后测量。
晚上:晚餐前,若错过则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如晚上服药,建议服药前测量。
5.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连续测量3天血压。
6.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每周进行1—2天血压测量。
小贴士
1.电子血压计更安全可靠,水银血压计容易产生误差。
2.初次测血压,两只手臂都要量,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长期量血压者可固定一侧。
3.测血压应该坐着,如果情况不允许可以躺着测量,取仰卧位,不能侧卧。记住袖带要与心脏保持在同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