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论坛陈伟伟血压测量即时波动现象研

血压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临床医师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我国历届血压指南均推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获取患者真实血压值。然而,该方法难以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较大影响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计算不便的问题。在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2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线上会议期间,中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陈伟伟教授基于其主导的“血压测量即时波动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个血压取值的建议,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血压测量存在的问题

针对血压测量,在指南建议方面,年版第一部中国血压测量指南、年第一次修订版、年第二次修订版、年第三次修订版,均一致推荐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连续多次血压测量(≥2次),再取平均值。(图1)

图1.中国历届指南关于血压测量的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如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工作中,采用2次或3次血压测量取平均值,较容易被接受;但在临床中,尤其在诊室血压测量中,通常是对患者进行1次血压测量,很少会进行连续多次测量;且家庭血压测量也是测量1次较多,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多次测量带来了如何取值的困扰;此外,因血压受波动因素较多,患者可能忽视了这些因素,可能带来家庭血压测量值的误差偏大。

这些不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可能导致诸多不良结果。比如临床中不少患者因不规范测量被误诊断为高血压,我国目前高血压低达标率和长期血压控制不达标患者较多也可能与此有关。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在高血压患者当中,白大衣高血压约占15%,白大衣效应约占25%,两者相加约占40%;而在血压测量中存在即时血压波动现象的患者约占50%。机器测量可有效避免或降低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当前应将医护人员从繁重且低效的血压测量工作中解放出来,应当将血压测量的任务交给机器。这也是陈伟伟教授年开发自助式稳定血压值测量与评估系统的初衷。稳定血压值测量工具的开发

由于白大衣效应可干扰血压准确测量,再加上即时波动现象可影响真实血压测量。针对这些问题,医院曾开发了一套自助式稳定血压值测量与评估系统。该系统通过连续多次测量血压值,并进行计算机分析,评估血压稳定状态,直到获得二次血压值差异5mmHg为止,最终取二次稳定状态血压值平均数作为测定血压值。

该系统具有多个优点,包括可自助完成,准确测量;可短信报告,解决隐私;数据真实,可连续监测;可实时评估心血管风险;可排除白大衣高血压;有助于发现隐蔽性高血压。在该系统开发期间,陈伟伟教授团队自主开发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分别为测量人体稳定状态血压值的装置和多媒体血压测量过程引导装置。最终以“云血压计”形式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开发出第二代“云血压计”。(图2)

图2.第二代“云血压计”的开发血压测量即时波动现象及取值建议

通过多次血压测量可评估血压的稳定状态,但人工对多次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较为繁琐,借助“云血压计”可很好的实现血压稳定值评估与测定。由陈伟伟教授主导的“心健康”专项,共对1,人开展了10,人次连续多次血压测量。研究显示,第一次和第二次SBP和DBP的测量结果差异均很大(P值均<0.),直至第三次血压测量时,该差异才明显消除(表1)。通过对获取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二次血压测量仅准确获得了48.85%患者的血压值,仍有51.15%患者需进行第三次或以上血压测量,而三次血压测量可准确获得75.55%患者的血压值,但仍有24.45%患者血压存在波动,需进行进一步血压测量。

表1.血压测量期间的即时波动现象

同时,研究还发现血压测量波动现象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总体来看,在血压不稳定的人群中,近一半患者(48.28%)连续血压测量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他患者则呈现出血压上下波动甚至上升最终转为稳定的现象。此外,研究也发现个体的血压稳定状态与其是否为高血压患者、血压高低无关,而与被测量者个人本身有关。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多次测量后血压的取值方法对于准确掌握患者的血压水平至关重要。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多次测量后血压取值的方法,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多次测量取最小值及多次测量取稳定值。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指南推荐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可大幅度减少血压波动现象带来的干扰,但该方法计算麻烦尤其是当血压测量次数≥3次时,且所得血压值可能明显高于真实血压值;

多次测量取最小值,是非常科学的方法,众多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采用多次测量取最小值获取的血压值最为接近患者的真实血压值,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存在因血压波动导致血压值可能被低估的不足

而通过多次测量取稳定值,尽管当前很少被临床医师所应用,但其计算方便、稳定性好,广受患者欢迎。(表2)

表2.三种多次测量后血压取值的方法

总结尽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为历届血压指南所推荐,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多个不足,比如计算不便、难以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影响,且进行诊室血压测定时难以避免白大衣高血压和白大衣效应。通过采用自助式稳定血压值测量与评估系统,对高血压患者采用多次测量取稳定值,可有效避免或减少上述存在的不足,获取的结果更准确、更可信,同时有利于将广大医护人员从繁重且低效的血压测量工作中解放出来,是一种更适于临床应用的血压测量方法。、延伸阅读

血压论坛

惠汝太:高血压机制研究为何难以迎来黎明?

血压论坛

张新军:从现象到本质探讨清晨高血压的“B+C”管控策略

血压论坛

朱理敏: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

血压论坛

李敏:IASBPD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压论坛

为何A+C成为主导?从高血压始动机制和间接机制的动态演变谈起

血压论坛

孙宁玲:血压目标与降压策略——争议与现实从年ACC、ESC的报告说起

血压论坛|蒋雄京: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的原理探讨:如何评估肾神经兴奋度与高血压的关系?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sejingdian.com/xzzxyj/76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