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一个充满着“热心”的城市,截至年7月底,广州地区常住人口为万余人,注册志愿者人数为万余人。每十个广州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志愿者。“助人为乐”已经成为整个广州的“家风”。在志愿服务上活跃多年的徐暐杰和马雪萍,正在将这份城市的“家风”融入到生活的点滴当中,并一代代地传递给后人,继续着这份“助人”之心。
父辈“学雷锋”
儿子当义工
徐暐杰,越秀区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医师,从事志愿服务17年,多次被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他的家庭也是一个坚持助人的家庭。从父辈“学雷锋”,到他这一辈当志愿者,助人的“接力棒”代代传相。
徐暐杰成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心。
今年37岁的徐暐杰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徐暐杰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感受到受助者的快乐,自己的心也会跟着一起快乐起来。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周末总会跟父亲一起去患者的家里看病。
“那个年代没有志愿者、义工,最多的是‘学雷锋’。”“我当时也问过父亲,医院看病,而是他去病人的家里?”徐暐杰说,父亲的答案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这些病人都是“老病号”,医院有困难。徐暐杰作为父亲的“小跟班”,也会帮忙拿着血压计、听诊器。“老一辈的心态就是这样,能帮就帮,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情。”徐暐杰说。
徐暐杰自己从上大学开始就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成为了一名义工、志愿者,让他有更多机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年9月份,刚进入大学的徐暐杰和几个同学定期去探访一些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正是在活动中,徐暐杰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由于共同的助人信念,两人走到一起。
年汶川地震,作为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医疗服务总队副队长的徐暐杰,灾后第三天便赶赴灾区。在10天里,徐暐杰和17名队员走了灾区10多个乡镇,紧急出诊多次,为余名灾区群众和解放军官兵提供服务。
徐暐杰说,参加公益活动让他和他的家人都收获很多,他会持续做下去。
徐暐杰自己有两个孩子。周末,他会带着大孩子一起参加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在学习更多知识的同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他告诉记者,现在孩子还小,还不懂得“做义工”“当志愿者”是怎么回事,但只要能够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快乐,这就够了。
在耳濡目染下,徐暐杰的孩子确实在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快乐。尤其时当受助者报以最真诚的笑容的时候,孩子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这就像是我们家庭的一个‘接力棒’,由父母那一辈传给了我,而我又将它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徐暐杰说,到了自己儿子的那一代,他希望,儿子也能够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让儿子的孩子,也能够在助人中感受到快乐。
沙面三代人
奉献五十年
57岁的广州人马雪萍做了18年志愿者。无论是在老人院、沙面驿站、扶贫小学,还是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春节,她总会和家人一起在做志愿服务。
马雪萍(右一)的女儿正在教她用 在马雪萍看来,家风,不需太多言语,而应身体力行。
50年前,她的父母住在沙面热心助人,如今她的孩子、孙子也参与志愿活动。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
广州初秋一个普通的清晨5时,太阳刚透过细叶榕,照在沙面岛上,一切还静悄悄的。马雪萍开始了熟悉又忙碌的一天,她一个人骑着单车,去对面的市场把家里一天的菜买好。
早上7时,马雪萍做好早饭,等两个小外孙吃完,就推着自行车先送大外孙去上幼儿园。然后,她再折返回家,带着小外孙步行3分钟,到沙面公园的志愿服务驿站服务。
作为展现广州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沙面公园志愿服务驿站一个服务内容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地图、交通等咨询指引,提供免费开水服务,为在沙面的环卫工人送茶,为附近的孤寡老人送饭……
做志愿者的经历,马雪萍坚持了18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有“老人缘”。在身边的老街坊看来,从马雪萍的父母那代开始,这种老广的朴实热心肠就一直都在。
马雪萍从小到大都在沙面生活。街坊四邻都是单位的同事,爸爸被大家推荐为楼长。从儿时起,马雪萍就看到“楼长爸爸”热心助人——哪家厕所堵了、沟渠塞了,都要亲自上阵。
她的妈妈退医院的护士,无论母亲平日工作多繁忙,休息在家见到邻居的小朋友调皮磕碰了,都会给包扎、护理;大院里的小朋友要打疫苗,也都是要找她的妈妈。
十八年中,马雪萍最感动的是自己从事的这些志愿活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了让马雪萍能去做志愿服务,她80多岁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等家族成员的大聚餐,都会迁就她提前进行。每年中秋节时,马雪萍还会带着全家,跟沙面的环卫工人、武警部队的战士一起做月饼,制作灯笼。有一次,她带着女儿一家一起去河源山区参加助学活动。在那里,她不仅让两个小外孙认识了城里没见过的农作物,还让他们跟志愿者们一起去探访了留守儿童。
马雪萍说,从上一辈到孙子辈,在她家,孝敬老人、热心助人这些道理,不靠说,靠的是身体力行。
来源:广州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