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事件

笔者的主业是肿瘤防治,可为什么会对“量血压”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呢?

也许会量个血压,是咱学公共卫生的,能向亲朋好友证实自己学过医的唯一技能吧……

以上并不是玩笑话。

本人还经历过一次难忘的“血压计”事件。

某年仲夏,笔者当时已参加工作大约5年左右,还没有像现在那样老态毕露。

我被临时抽调到某重要课题组,做一些现场质量控制的工作,有个官方用词叫做“督导组”。

本人非常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是因为之前接待过的“督导组”的表现所造成的吧。

现如今,自己进了组,“督导”成了烫手山芋,毕竟我们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只是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点清单,铁面无私地做个“旁观者清”而已。

况且这个项目还是临时加出来的工作,涉及全市各区县疾控和相应抽样社区,不仅设计繁复、执行难度大,而且随访调查周期较长。掐指一算,整年的严寒酷暑都逃不过加班加点。

时至今日,曾经参与过此项目的同事每每想起还心有余悸。

所以第1次质控,到某中心城区的某抽样社区,笔者虽然连续抓出几个问题,但还是放了点水,都以告知下不为例,以后注意为主。

将心比心,这项目前期的培训和准备也是太过仓促,互相理解万岁了。

区疾控和社区的同事,也对本人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态度表示感激,并保证一定全力纠正,确保不再犯错。

但是笔者在回程的路上,还是把所有问题迅速编成了短信,请项目总管立即转发到其他区县抽样社区的现场,以免犯了同样的错误。

由于质控安排都是提前通报全市的,而这又是全市第1家质控点,因此虽然没有点名,但大家之于哪个区哪个社区发生了这样的错误,都已是心知肚明。

也许这就是第2次质控时矛盾一触即发的前因。

第2次质控就安排在1个月后,同样的社区、同样的调查人员和同样的家庭,甚至连调查项也差不多少。

果然,一回生二回熟,之前的问题都避免了。

但到了量血压的环节,当社区医生从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里拿出血压计时,本人就呆了。只是考虑到被调查者及家属也在现场,先不便发作。

一出了被调查者的家门,就对负责血压测量的社区医生说:X医生,调查方案里要求的是水银式血压计,你咋拿了个仪表盘式的呀?

陪同的区疾控同事也啊呀了一声,随即建议道:医院去拿下吧?

万万没想到,紧接着社区的这位医生竟然暴怒了:什么调查方案里要求?不就是量个血压吗?一下子还要量3次?水银柱的跟这个仪表盘的有什么区别?量出来不都是一样的吗?什么XX调查?非要赶这么热的天,还晚上调查……要求还这么高?

很少见到社区医生突然发了如此大的脾气,一下子和区疾控的同事面面相觑了,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区疾控同事最先反应过来,说:这样吧,我跑得快,我去拿一下,其实也不远。

按理说,这是给台阶下了,却没有止住社区医生委屈的怒火,更没想到还会反咬一口。

她说:不对呀!上次我就拿着这种仪表盘式的,你咋就没说呢?噢,这次倒想起来啦?哪有这样想一出是一出的?

这下我也怒了:怎么可能?如果你上次用的是仪表盘式的,我绝对会指出的。虽然我手里没有拿质控列表,但我都背下来记得清请楚楚,一一对照质控点的。

她却毫不退让,坚决说肯定是本人的差错,她也记得清清楚楚。

俩人就像下围棋打“劫”一样,胶着了一番。

区疾控同事见状,拉着社区医生就往边上说悄悄话。两位都是女同志,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最后社区医生打了个电话,请其他同事送来了水银式血压计。

接下来,她全程气呼呼的完成了其他调查家庭的任务。

事后,我问区疾控同事,当时是怎么劝说成功的。

她告诉我,当时也是懵了,知道笔者要坚持原则,不是个好说话的人。

但是我们2个小年轻,也不该跟1位围绝经期的阿姨争吵啊?于是就告诉她,上次质控时拍了现场照片的,的确是水银式血压计。

肯定是这段时间工作太忙,一时忘了也正常,也怪我没有及时提醒……

“我就说吧,上次肯定是水银柱的!”听完此话,本人稍显得意。

“其实,当时我压根没拍照!没想到她就信了,原本还想说照相机落办公室里的话来圆谎呢”

“你可真机智!”笔者不由钦佩。

“话说回来,方案里一定要求水银柱,而不能用仪表盘和电子血压计,也真没道理。无论用哪种,我们用的都是经定期标准化检测合格的。我还做过平行比较,真得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合格检测,水银柱的也不准呀……”

其实这种比较,笔者在学时也做过。

初识量血压,老师教学时就强调手肘一定要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这一点引起了笔者一位同学“学痴”的质疑,他以优秀的物理学功底,进行了公式推导,最后的结果是位置或高或低都不会影响测量数值。

限于本人的能力(高考加化学的)所以压根看不懂这些公式的意思。但建议用更实际的操作实验法探查究竟,于是俩人互相做实验,果然用尽所有姿势,测量结果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次听了区疾控同事的想法后,也试了电子血压计,同样和水银式的测量结果没有差别。

如今更有专家撑腰,还建议使用电子血压计呢。

首先声明,这位专家绝对跟电子血压计厂商没有瓜葛,其出发点也不是因为看到社区医生量血压太累。而是在正确测量到血压的前提下,传统水银式血压计更容易发生读数上的偏离,比如测量者没有做到视线和刻度处于同一水平线。

或者测量者的反应稍显迟钝,没有抓住听到柯氏音的瞬间,也容易造成读数的偏离。

单就读数来说,使用水银式时,往往结尾只会取5或者取0,而不去细数小刻度。电子血压计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但是公众的普遍认知是电子血压计是量不准的,由此造成了许多经历过测量的人对机器显示的数值很不在意,而依然热衷于用水银式血压计的测量。

这是很多人明明曾经测过血压,却只当是玩玩一样,没有在意结果,刻意记住数值的主要原因。

反正不准的,我记来干嘛?这是笔者听到的一些声音。由此归类为不知晓自己血压的又一原因。

剩余的另一大原因是假装不知道,尤其是血压的确高的人。

高血压作为最为普遍的慢性非传染病,与癌症有着极大的不同,高血压病人还是能够极其自然的亮明身份,丝毫感觉不到有什么不妥的谈论病情。

那么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假装不知道”,来掩盖病情呢?会不会和笔者质控遇到的情况如出一辙呢?

本文是春晓医生参与肿瘤患者生存健康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心得体会,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用于分享交流。

欢迎参与和







































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sejingdian.com/xjyxyj/21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