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病管理、养老保障等问题都向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众所周知,高血压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高发病,但是多年来始终呈现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空置率低的“三低”态势。专家表示,高血压患者除了要及时有效采取正确的治疗外,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比如很多患者不清楚在家如何自测血压、哪种血压计更准确。
专家指出,高血压不发病时看似不影响健康,可一旦发病危害很大,不但严重影响心脑肾功能,还有致命的危险。我国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攀升,除了与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有关外,也与现代人饮食不健康、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问题息息相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高血压病这几年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25岁至34岁的年轻男性中高血压患病率已经高达20.4%,这大大颠覆传统高血压就是老年病的传统观念。专家提醒,不仅高血压患者要自测血压,建议大家在参加工作后每年进行常规体检,以便及早发现高血压,特别是有经常有头痛、头胀、心慌、胸闷等症状的人群,长期处于抽烟喝酒、精神高压、脾气差的人群,以及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检测血压变化。
专家强调,在高血压的日常管理中,定期吃药与定期检查血压同样重要。尽管目前降压治疗与心血管风险预测方法已经有很大改进,但是对于不同的患者,医生还是难以保证给予他们的治疗都正确,所以如何实现精准用药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疾病临床表达与对治疗反应之间,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高血压也不例外,在不同患者之间驱使血压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尽相同。
高血压指南主要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制定,临床试验支撑高血压处理的框架。而根据临床试验制定的临床指南,忽略了每一个高血压患者的个体特异的病理生理基础。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基因表型相关,基因表型不同,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为了取得最佳降压疗效,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之前应该先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然后医生再依据基因型资料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开药,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次性选对合适的降压药,可以有效避免治疗失败或者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此外,专家指出,只要收缩压达mmHg,不管有没有症状都要吃药。不同人对高血压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收缩压mmHg也没有症状,但不管有没有症状,收缩压达到mmHg或者耐受不了时,一定要吃药。先吃短效降压药将血压降下来,半小时后测量血压正常就没问题,如果症状不退或者血压居高不降,则要及时送院治疗。
虽然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又便携,医院测血压时,不少专科医生仍然坚持采用水银计测量血压。专家表示,水银计仍旧是目前公认的准确率最佳的血压计。在门诊上有不少患者反映电子血压计经常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用久了误差会很大,这可能与电池衰老或机器原理有关。其实任何血压计使用久了避免不了准确率下降的问题,一般水银计漏水银才会影响准确性,医院的血压计每年都会有计量单位组织进行“年检”。但普通消费者自家的电子血压计则难以实现年检和校准,无法保证准确性。家庭使用医院那么高,因此只要不漏水银,准确度是不会受到影响的,所以建议患者在家采用水银血压计自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