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进医院,血压就高了

很早以前人们已经发现,在诊室中测得的血压值与诊室外的血压值有一定的差异,通常是诊室中由医生测得的血压高于患者朋友在家中自测的血压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家里的血压计不准吗?

医院后,血压就变了?

这一现象被称为「白大衣效应」。正是由于这种「白大衣效应」的存在,有医生建议患者朋友在家中自测血压时应该加上5mmHg,比如说一个患者朋友在家中测得血压是/85mmHg,那么加上5mmHg就是/90mmHg了。

换句话说,如果患者朋友在家中测得的血压超过/85mmHg,就该警惕自己是否患上高血压了。

医院或诊室内测量血压都被诊断轻中度高血压,医院外的环境就判若两人,每次测量血压都正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白大衣高血压」。

研究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在10%~20%,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近些年来,随着高血压诊断及防治研究的进展,白大衣高血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怀疑存在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我们常常推荐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同时符合下列两项,就可以诊断为「白大衣高血压」:

(1)  诊室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  白天的动态血压收缩压<mmHg,舒张压<80mmHg。

「白大衣高血压」的出现究竟是什么在作祟呢?

不少学者认为白大衣高血压可能与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和警觉反应有关,这还真有些道理,有些研究表明,相比于医生,护士测血压时血压会偏低,并指出由护士测量血压有助于减少白大衣高血压的发生。

该不会是护士普遍长得比医生和蔼可亲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白大衣高血压是高血压病的前奏,国外研究发现诊断为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朋友中有70%~80%在5~6年内会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存在血脂、血糖等代谢紊乱,其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

因此,对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朋友,万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应该尽可能地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并严密监测随访血压变化,如发现血压升高应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血压不仅增高,还可能降低

当我们了解了「白大衣高血压」的狐狸尾巴之后,还应该警惕:「狡猾」的高血压还有另一种方式在人体「潜伏」——「反白大衣高血压」。

顾名思义,「反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朋友们,在家里自测血压的时候常发现升高,而当他医院,在医生面前,高血压就会「装萌装无辜」,把它的狐狸尾巴藏得好好的,让患者朋友们徒增困惑:「怎么血压又正常了呢?」

遇到这种情况,医生也会推荐患者朋友做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样,「狡猾」的高血压自以为脱离了医生视线,又开始肆无忌惮地嚣张了。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同时符合这两项,就可以诊断为「反白大衣高血压」。

(1)  日间血压≥/85mmHg;

(2)  24小时平均血压≥/80mmHg。

反白大衣高血压在不同人群、不同国家、民族、年龄和性别间没有明显差异,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大量文献报道证实了它与肥胖、饮酒、吸烟、咖啡因等因素有关。有些学者认为这类患者存在反常的「警觉反应」,导致在诊室时因情绪放松而出现血压下降。

综上所述,在请医生排除家中血压计出现故障的前提下,这种「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变,而是见到白大衣之后的一种反应。

如何发现这两种血压变化是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因为我医院就诊的正常血压患者一一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因此,提高公众的高血压防治意识,定期健康体检,普及家庭自测血压,是早期让反白大衣高血压露出狐狸尾巴的关键所在。

本文摘自《高血压,看这本就够了》一书,由作者授权丁香园转载

什么是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

内容转载自







































鐧界櫆椋庡尰闄㈣タ瀹佸摢瀹跺ソ
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鑽墿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sejingdian.com/xyjpp/4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