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燕化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受多因素影响,病情时刻变化的慢性疾病,往往糖友仅凭自身的感觉判断不出病情的轻重与控制的好坏。只有熟知了糖尿病一些监测的指标,才能及时掌控自己的病情变化,也为医生制订理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所以糖尿病监测是糖友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血糖控制良好的保证。
血糖监测
通过了解体内的即时血糖,可以发现血糖变化,甚至发现治疗中出现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并及时纠正。血糖监测次数因人而异,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一日可测4~8次,一般选择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或夜间1~2点,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减少次数。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一天可只测1次,但应分别在空腹及不同餐次后2小时检测;或在看医生前的几天,抽一天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
尿糖监测
尿糖不能确切反映血糖的变化,也不能预告将要发生的低血糖,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尿糖的检测结果与血糖可能出现不一致,比如老年人有可能血糖已经很高,但尿糖还是阴性;而妊娠妇女可能出现血糖正常而尿糖是阳性的情况。但由于尿糖试纸很便宜,在无条件经常检测血糖的情况下,仍可以通过检测尿糖来了解糖代谢状况。
尿酮体监测
出现以下情况的时候需要自我监测尿酮体:
1.血糖持续升高超过13.9mmol/L
2.出现任何酮症征象,如发生恶心、呕吐、腹痛等
3.因各种原因停止治疗
4.感冒或身体不适
5.出现急性感染或应激
6.手术前后
7.呕吐或胃部不适
8.妊娠
9.极度紧张
若尿酮体为“++”以上,医院就诊。
血压监测
可在家中使用水银台式血压计或自动血压测量仪测量血压,应选择不同时间段,如早晨、下午、晚上分别测量血压,以了解血压大致波动情况。另外,医院就诊时都应该请医生测量血压。
体重监测
推荐每周或每2周自测一次体重和腰围,方法如下:
1.体重指数法:
体重指数(BMI)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
2.腰围法:
宜用塑料或胶带软卷尺,将卷尺紧贴被检部位,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弛,在肋骨下缘与髂嵴连线中点水平测量腹部周径。
监测记录
每位糖友要勤于监测这些指标,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这些监测结果记录应该包括:
1.检测血糖、尿糖、血压、体重的日期、时间和结果。
2.所测血糖值与进餐的关联,即餐前还是餐后,该餐吃多少主食、副食等。
3.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时间、种类、剂量。
4.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包括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天气变化、情绪波动等。
5.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者运动的关系,对症状进行详细描述。
6.进行运动的情况,如运动量、运动时心率、消耗热量和运动后自我体会等,推荐糖友每天要有多于步的活动量,但需根据个人情况,不能过度疲劳。
7.对监测结果和病情变化加之分析,得出结论和解决办法。医院看医生时,应该带好监测结果的记录本,方便与医生探讨病情,并给医生提供很好的治疗依据。
1.什么是C肽?
C肽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它与胰岛素有一个共同的前体——胰岛素原。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经酶切后,裂解成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的C肽,从胰岛细胞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中。这也就是说,分泌几个胰岛素分子,同时必然分泌几个C肽分子,血C肽浓度可间接反应胰岛素浓度。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几乎不经肝脏代谢,半衰期较胰岛素长,因此C肽水平测定对评价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判断胰岛β细胞的残留功能和分型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表现为高胰岛血症,C肽会有所上升。而后期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和C肽水平均下降,由于C肽与胰岛素比值在血液中恒定,二者的峰值曲线相同,因此C肽可用于判断β细胞的功能。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之一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低或缺乏,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正常或升高。因此,C肽测定也可以用于糖尿病分型。
预测口服降糖药的疗效在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如果血糖居高不下或者怀疑有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时,需要进行C肽检查,帮助判断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决定是否需要加用胰岛素治疗。
2.什么是胰岛功能检查?
胰岛素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C肽、血糖测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贾克宝介绍说,胰岛功能检查主要用于住院患者检查,门诊患者因检查复杂应用较少。胰岛功能检查应该是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食75克葡萄糖或克面粉的馒头,一般患者是通过吃馒头(医院发放)检测,分别于空腹及餐后1小时、2小时、3小时抽静脉血测定四个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C肽值。
该项检查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检测胰岛储备功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分型,与C肽检查的临床意义相同。
3.什么是酮体?
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酮体?
当人体不能利用或缺乏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机体会动员体内的脂肪分解产生能量,而此时就会出现酸性有毒物质酮体。如果酮体在体内积聚较多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昏迷。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感染、饮食以及治疗不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酮体蓄积,甚至各种应激因素引起胰岛素分泌明显不足,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分解代谢增强,造成高血糖、高血酮、酮尿、代谢性酮症酸中毒。
酮体为什么会出现在尿中?
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含量很少,每毫升血液中酮体含量低于3毫克。但在饥饿、高脂低糖膳食及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氧化增多,酮体生成过多,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尿中排泄的酮体也会增加,即为酮尿。
如何区别糖尿病性酮尿和饥饿性酮尿?
糖尿病和饥饿都可导致酮尿,鉴别点为饥饿引起的酮尿程度较轻,血糖正常或降低;而糖尿病引起的酮尿常较严重,并同时伴有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