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我国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一个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内循环的经济增长正在蓬勃兴起。
今年我国的消费需求将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格局?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常常把新年开春作为观察全年发展趋势的观察点。大家知道,扩大消费的内在动力,在于人们能够毫无顾虑的、自愿自觉地把钱拿出来花,而春节,恐怕是人们最愿意把钱和储蓄都拿出来花的日子和时点了!春节消费在表层上是最能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在深层上是最能揭示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和逻辑的。
今年春节黄金周,我们所面临的是与去年春节不同的情况:去年疫情虽然已有露头,但还没有形成全域的防控,生活依旧正常进行;今年面临的疫情防控并没有减弱,而是更加科学地进行而已,“就地过年”成为各地的提倡,非接触、少聚集、安全消费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我国的消费市场却呈现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春节期间的消费特点
2月17日,是春节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商务部当晚发布数据: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1日-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亿元,比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系数,消费规模应该与年春节黄金周差不多。大家知道,受疫情等原因的影响,年全国消费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0万亿元,较年的40.80万亿元同比下降3.93%。因此,今年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只有与疫情发生前的年相比,才更具意义。
今年春节期间消费呈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是传统消费非常旺盛。传统消费是消费的基本盘,一般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是一种常规消费和基本消费。今年春节期间,就地过年推动了居家用品消费大幅增长。据商务部信息,年货礼盒、休闲食品、换季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品销售火热,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1%、39.0%和29.9%,加上春节遇上情人节,金银首饰、美妆产品、鲜花手礼等商品消费尤为旺盛。
春节期间的各种交易量也很大,根据网络清算数据,从除夕到正月初六,网络平台处理了79.37亿笔资金类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金额为4.98万亿元,日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66.61%和84.07%。除夕夜的交易笔数最多,一天就超过16.51亿笔,比去年增加了45.1%。在一些网购平台上,春节假期平均交易量同比增长八成以上,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近五成。银联方面,年春节7天(除夕至正月初六),银联网络交易金额为1.3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创下了新高。其中,除夕夜成交金额亿元,同比增长7.1%,成交数量同比增长10.4%;某闪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0.7%,转账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4.4%。
另据有关机构监测,全国10个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春节期间日均客流量同比增幅超%。河南、天津、贵州、宁夏、四川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8%、64%、43%、23%和20%。辽宁、吉林、浙江等地重点监测企业通讯器材、高端日用品、汽车类商品销售实现了成倍增长。
第二是新型消费异军突起。新型消费是一种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快速崛起的新的消费模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消费蓬勃发展,以网络购物、共享平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为代表的消费模式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今年春节前,商务部会同国家相关部门指导地方和企业开展了“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假期前仅6天,年货网络零售额就超1亿元。网购年货、“云端过节”、数字红包等新型消费方式成为今年春节新潮流。
许多地方借助不打烊的网购、快递,与就地过年的朋友、家乡过年的亲人互寄年货特产。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云”过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河北、福建、山东、广西、甘肃等地群众在云端看烟花、逛庙会、赏花灯、走亲友、买年货,感受年味;云南、广东、湖北、黑龙江、大连、新疆、西藏等地开展“一部手机逛商圈”、“线上云花市”、“线上打年货”等活动;还有,线上领券、线下打折,北京、深圳、苏州等地发放上千万元的数字红包,让当地群众率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特殊年味“大礼包”。
第三是服务消费潮流涌动。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消费需求的安全问题倍显重要,从而也促进了各种消费服务更加周到和质量的提高。春节期间,各种外卖服务迅速发展,销售非常火热,如年夜饭套餐、半成品年夜饭的外卖销售,就十分火爆,仅除夕当天,有的平台外卖订单量同比就增长70%,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位居前五位。
据餐饮外卖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外卖交易额同比增长了%,部分外卖平台线上餐饮消费额增长了2倍以上。据某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的“1人食”套餐订单,与往年春节假期相比,数量占比增长了68%。
就地过年还催生了本地游、周边游。各地公园、景区、博物馆、电影院、滑雪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客流量大增,城市郊区度假酒店、民宿住宿等消费服务一反去年疫情期间的萎靡状态,火爆开场。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春节期间北京延庆、密云、怀柔等郊区住宿消费额同比增长3倍以上;上海崇明、青浦、嘉定等郊区住宿消费额增长2倍以上。
第四是公众消费十分红火。主要表现在:大众餐饮非常火爆。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广大餐饮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优化丰富菜品、创新服务方式,保障群众“就地过年”,努力为消费者特别是就地过年群众提供安全、优质、多样的餐饮服务,餐饮消费迎来“开门红”。
据有关协会和外卖平台的调查,全国87%的餐饮企业春节期间正常营业,餐饮交易额同比增长%。如浙江省商务厅监测的重点餐饮企业,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客流量同比分别增长了%、%。河南省小吃和民俗经济超过正常年份,景区小吃街异常火爆,个别小吃店收入比平日上涨15-30倍。各地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内许多餐厅一座难求,生意十分红火。上海、安徽、青海等地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79%、40%和21%。
电影市场更是热闹非凡。今年春节期间,随着多部国产电影上映,整个春节的过节气氛非常浓郁。据统计,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仅大年初一当天,全国就有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天票房超17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单日总人次和单日票房的纪录。年开年仅一个半月,电影票房即突破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
第五是消费市场供应繁荣。春节期间,全国各级商务部门高度重视节日的保障供应,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高位趋稳、稳中有降。在各种消费需求旺盛、红红火火的同时,生活必需品供应量足价稳。
据商务部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零售企业和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监测,2月17日粮食零售、批发价格比节前(2月10日)分别下降0.1%和0.4%;食用油零售、批发价格分别持平和下降0.1%;猪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上涨0.4%和下降1.5%;牛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5%和上涨0.4%;羊肉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4%和上涨0.8%;鸡蛋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4%和1.7%;蔬菜零售、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1%和下降1.9%。
各级商务部门所采取的调控措施,有力地遏制了节前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势头。而今年春节拉动消费的“牛”劲十足,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劲和深厚潜力。
二、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
一是从消费变化看:追求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消费的主流。有关大数据平台提供的信息表明,在今年春节,年俗商品、绿色食品、珠宝首饰、智能家电、数码产品等销售继续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有机杂粮、绿色蔬菜、保健品礼盒等健康类食品销售也很火热。这些,都与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有关。
从美菜网数据看,最近一段时间,平台上的中高端食材消费总量显著增长,肉蛋禽等优质蛋白消费量增速达到15%,优质牛羊肉增速达到20%以上。可见,“生活质量”已成为今年年货消费市场的“核心追求”。
人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蛋白粉、益生菌、温度计、血压计、按摩仪等居家美容健身商品销售增长较快。艾媒咨询曾经有一个消费趋势研究报告表明,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类年货时,有60.7%的受访者表示更注重食品健康。京东数据也显示,最受欢迎的年货品类是参类、乳品和营养品。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健身器材销售火热,部分电商平台的健身器材销售同比增长了49%。这些都说明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意识已经深深渗透在消费需求之中了。
二是从消费意愿看:追求品质化消费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种消费呈现两大趋势:
一种趋势是,品牌化的影响力。现在,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只要一个品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商品基本上就能保证一定销路。在线下大商场,没有知名度的品牌要进入,不仅难度加大,而且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在线上网购平台,知名度品牌意味着信任度、认可度。在“宅经济”的情况下进行“网购”,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买得放心,知名度品牌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创造知名度高的品牌,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在这轮消费大爆发中崛起。这几年,一些国货品牌和产地品牌的崛起,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从消费来看,国货品牌和产地品牌也越来越多。如五常大米、宁夏枸杞、烟台苹果、绍兴黄酒、湘西腊肉等等,也是这几年春节消费爆发的增长点。像“五常大米”这几年卖得很火,有很强的存在感。
另一种趋势是,性价比的吸引力。讲究物美价廉,历来是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传统,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加上网上商品极为丰富,使他们能够货比三家,可以甄选实惠、好用的产品。在过去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也许没得追求和挑选,而如今伴随着消费升级,高端化、品质化、个性化产品已然成为消费热点,同时兼具性价比和实用体验的产品成为年货消费的必要考虑因素,不求“最贵”,但要“品质”,这也许是一个国家成为消费大国的普遍规律。任何一种商业的发展,恐怕都要顺应这种大趋势。
三是从消费动能看: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任何国家,年轻消费群体历来是消费的主力,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消费心理好奇、喜欢创新、希望变化、追求新鲜、崇拜时尚,呈现出一种更愿意体验快捷、便利,和趋于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形式。
波士顿咨询的数据认为,中国消费市场近几年内将有2.3万亿美元的增量,而其中的65%将由80后、90后及00后带动的,也就是占了消费新增量的近2/3。由此可看出,年轻消费群体是推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像往年逛超市办年货,似乎都是长辈们的事,但今年受就地过年政策及疫情影响,办年货的消费主力群体年龄明显下降,百度发布的《年货搜索大数据》显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