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患者的生命体征的记录是护士基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血压的测量最耗时。因此很多护士对于血压首次测量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患者,便采取了“放宽”政策,住院期间基本很少再为其测量,护理记录单上的数据也是“凭空”填写。
护士长一方面理解护士们的难处,一方面又为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考虑。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子血压计“潜入”临床,为护士的工作减轻了负担。但问题是,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值到底准不准呢?它的操作要点又是什么呢?
测量值准不准
常常听到人们议论电子血压计不准,每次测量的数值都不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人的血压在一天之内的变化相对很大。
严格来说,人每个时间段的血压都是不一样的,它是随着人的心理状态、时间、季节、气温的变化以及测量的部位(臂或腕)、体位(坐或卧)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每次测量的血压不同属正常现象。
如由于紧张和焦虑的原因,医院里测量的收缩压一般都会比在家里高3.3kPa~4kPa(25mmHg~30mmHg)有的甚至会差6.7kpa(50mmHg),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就是说人们在医护人员面前会不自觉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紧张的精神压力以致血压升高。
二:测量方法不正确
测量时应注意以下3点:
1.袖带的高度要与心脏位置处于同一高度,且袖带的胶管应放在肱动脉搏动点,袖带的底部应高于肘部1—2cm。
2.同时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其次是测量前一定要保持安静状态约10分钟。
3.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还要做到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每日测量血压的四定原则:定部位、定体位、定时间、定血压计)。
做到这3点应该说测量出来的血压就是准确的、客观的。
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两种血压计在测量正常范围内的血压时,电子血压计测量的结果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值得临床认可;而测得异常血压时,不仅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用水银柱血压计复测两次,取均值准确记录,或连续监测血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腕式的电子血压计不适用于患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会加速动脉硬化从而引起患者末稍循环障碍。这些患者的手腕血压与上臂的血压测量值相差很大。
测量原理
可能有人要问医用水银柱血压计与电子血压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电子血压计采用的是示波法。将血压计袖带加压至阻断肱动脉血流,然后缓慢放弃减压,其间手臂中会传出声音及压力小脉冲,示波法血压测量仪器识别从手臂传到袖带中的小脉冲,经过对小脉冲的识取和多重处理后,形成一条能够体现脉冲峰值变化的包络线,采取适当的判别技术和校正方法,从而得出血压值。
医用电子血压计采用的是科氏音法。
知识链接:
血压测量时听诊的korotkoff5期法。
此法是由俄国医科科罗特科夫于年发明的血压测定法。利用放在肱动脉的听诊器可以听到当袖带压小于肱动脉血压血流冲过被压扁动脉时产生的湍流引起的振动声(科罗特科夫声,简称科氏声)来测定血压值。
第1期:放气后首先听到的响亮拍击声,此时汞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读数。
第2期:之后听到的柔和吹风样杂音。
第3期:由于压力进一步降低而动脉血流量增加后,拍击声重新出现。
第4期:音调突然变得沉闷。
第5期:声音消失。一般,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汞柱所指刻度为舒张压读数。
电子血压计无需用听诊器听诊,数据直接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清晰直观、使用方便,也可排除测量者听觉不灵敏、噪声干扰等造成的误差。但对于严重心律不齐或心力衰竭、处于急救或手术后的重症监护病人、手臂过细或过短的婴幼儿不太适用。
作者:地西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作者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