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黑白B超、输液只能坐着……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突出。
自年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要求,重庆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起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圈。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我市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搭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医联体个,县域内实现%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91.6%,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我市还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就诊流程,着力从医院,不断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更多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显成效
乡镇卫生院留住了病人
“过去,房间就巴掌大的地方,病人多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刘敏兰是九凤村2组村民,对卫生院原来的模样记得很清楚。“输液就坐板凳上,很多病都看不了。”刘敏兰说,当地人都认为金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突出。
该院办公室主任刘亮至今还能回想起年卫生院报到的场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一楼仅两三个诊室,二楼是宿舍;医院最值钱的是一台黑白B超机,连最基本的抢救设施氧气瓶都没有。
如今,金凤镇卫生院焕然一新。新大楼于年投入使用,业务面积达多平方米,一楼和二楼分别设有诊室、检验中心、药房等,三楼则是住院部,分区明确;购入彩超、CR、心电监护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数字化接种门诊正在改造中,预计春节后将投入使用。
这样的金凤镇卫生院终于留住了病人。刘敏兰就是其中之一。以往生了病,医院跑,可自从卫生院改造后,老人发现这里又整洁,设备又齐全,还有特色的中医服务,“这里还不用排队,我医院挤嘛!”
事实上,金凤镇卫生院只是重庆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年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加快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来自市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年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年底,完成所撤并村卫生室的恢复重建。年底,行政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全覆盖,8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置了数字化健康一体机,结束了长期以来村卫生室仅凭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开展诊疗服务的历史;完善了“一街道一中心、一镇一院、一村一室”的网络布局,建立起农村30分钟、城市15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圈;全市建成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筑起坚实的基层医疗服务网底。
医联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
搭建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病人是心梗,医院!”日前,患者张伟的心电图让梁平区新盛中心卫生院值班医生谭千秋警觉起来,他医院取得联系,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医院心血管内科。
绿色通道使张伟得到及时治疗,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正得益于梁平区的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建设,使当地一批“医院”协同合作,建立起畅通的转诊通道。
据了解,医联体是由1医院,联合一定医院和一级基层医疗机构组成的联合体。自年3月重医附一医院、医院等5家医院,成立我市首个医联体以来,迄今重庆医联体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包括重医附一院“1+3+6”、重医附二院“1+5”等多个跨区域托管型医联体、县域内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
医院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梁平区卫计委主任李泓波介绍,在医联体内部,患者可以享受“住院直通车”,医院开具的转诊单,医院住院,不用再跑门诊;医联体内部住院只收一次门槛费;医院医院查房、坐诊、办讲座,医院医护人员也可到医院进修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总的来说,医联体使其内部所有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起来,提高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
对此,患者江元滨深有感受。今年6月,他查出患有肺癌晚期。在重医附一院放疗10天后,他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虽然璧山离主城不远,但跑起还是恼火。”江元滨说,现在好了,不用跑了,医院便宜。原来,医院已与重医附一院结成医联体,尤其是重医附一院的专家、教授“坐镇”区医院肿瘤科后,江元滨更是彻底放心了。
“医联体无疑是让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从而搭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推进分级诊疗在重庆的实施。”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医联体个,县域内实现%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52.8%,分级诊疗下转患者年增长50.4%,县域内就诊率达91.6%,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借助“互联网+”
多渠道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一直以来,挂号难、排队难,是很多患者的烦恼。该如何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重庆的答案是借助“互联网+”。
“ 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全市预约挂号日均量超过1万人次,医院可通过支付宝或 打开支付宝,重庆日报记者看到,号源医院、重医附一院、医院、医院等近30家医院。在“分时就诊”环节,医院礼嘉分院、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了通过 “从预约挂号到就诊取药整个流程,医院的人均看病时间最高可缩短40分钟左右。”该负责人说。此外,上述医院还设有自助机。市民可在自助机上完成挂号、缴费、自助打印检查报告等操作。
不仅如此,重庆还将试点建设40医院。医院具体包括智慧便民、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医技、智慧管理和智慧保障等6个方面。
首先医院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医院内自助服务设备将覆盖门诊区、住院区、急诊区、医技区。医院可随时自助办理相关业务。
应用上,医院充分做到智慧便民,支持人工建档、自助机建档、担保人身份证建档等。做到换卡后卡内信息不丢失,卡内资金安全。市民可通过电话、网站、移动终端等智能预约手段,进行就诊、特检预约。
医患沟通方面,患者可在线上进行健康自述或自我症状记录,医护人员可线上提供医疗咨询、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并远程提供医嘱,甚至快递配送药。
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小张,又来了呀,快坐快坐。”12月14日,九龙坡区金凤镇九凤村2组,一见来人,71岁的刘惠君连忙从屋里搬出桌椅。
“刘姐,我给你量血压。”小张从背包里拿出随访表、血压计、听诊器等物品,开始为刘惠君测血压。
小张叫张锦兰,是金凤镇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当天,她上门为签约村民提供慢病随访服务。
“药一定要坚持吃,马上春节了,得管住自己的嘴哟。”见老人血压比较正常,张锦兰又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老人连连点头,对张锦兰很是感激,“以前都是生了病上门找医生看病,现在有了家庭医生,还会上门来看我这个老太婆。”如果有什么不舒服,老人还可以第一时间给张锦兰打电话,这让老人获得感明显增强。
年,重庆七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年11月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覆盖万人,签约率达29.7%。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现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们正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市卫健委有关负责人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还将覆盖所有区县,签约居民可通过APP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将每季度向签约居民发送至少1条健康提醒信息。
此外,我市将集中整合、管理医院号源资源,建立完善市级号源池系统,将不低于20%的预约号源作为家庭医生专用号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数说”40年重庆医疗卫生家底变厚了
40年来,重庆医疗卫生家底越来越厚了。来自重庆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年,全市共有医疗机构个,床位数张,专业人员名。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2.3张,专业卫生工作人员3.7人。
年,据《重庆市年度居民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26岁,其中男性74.18岁,女性80.13岁。年,全市编制床位数18.04万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人,注册护士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81万人次,出院人数.43万人。
智医讯已经开通原创功能,欢迎各位医疗大咖、IT大牛、运营专家留言讨论智医讯
提供有料的智慧医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