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达到3.3亿,高血压病患者为了掌握血压情况及自我判断降压药物的疗效,经常在家中自测血压。但有不少人纳闷:“为什么在家测出的数值,医院测的不一样呢?”
专家指出,测血压时有个“即时波动现象”,“即时”指在测血压的这个时刻,血压波动变化了,一般规律,是先升高了然后再平稳下来。
那么怎样才算出现即时波动呢?专家指出,三分之一的人,就是任何一次测血压,连续两次都不能稳定,差异值一定超过5个毫米汞柱以上。两次连续测量,高压和高压比,低压和低压比,前后两次血压差异,分别超过5个毫米汞柱,就是出现了即时波动现象。
国内有学者曾做了一万多次的血压测量评估,得出的结论,两次测量,有一半以上的人存在明显的波动,多数人被高估,所以不能通过这两个数字,读取自己正确血压值。如果仅仅测量一遍,可以出现即时波动现象,测出来的血压不靠谱。
那我们怎么来避免即时波动现象,更为准确地测量血压呢?专家说,规范的血压测量方法,就要求每个人进行血压测量的时候,一定要连续测量2到3次。有的人还甚至建议更多次,因为他的即时波动太明显了。
怎么连续测量呢?就是测量了一个血压值,然后记录下来,休息一分钟左右,进行第二次测量,又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这两次血压测量值差异超过5个毫米汞柱,我们就认为他存在即时波动,应该进行第三次测量。
一般建议测血压时,每回最好能测三遍,每次间隔1到2分钟。如果第三次测量已经平稳下来了,跟第二次没什么差异了,或者差异不超过5个毫米汞柱了,这两个数值就是获取的数值,原来高的数值,或者低的那个数值去掉不要,算差异很小的这两个血压值,相加取平均值,得出的这个数值是你的血压值。
需要提醒的是,有高血压的朋友,尤其是老年人,在家自测血压的标准值,一般情况下,高压为毫米汞柱,低压为85毫米汞柱,比诊室标准低5毫米汞柱。家庭血压测量,持续高于这个标准,提示可能有高血压。
在家如何科学测量自己的血压呢?
1、臂带越靠近肩膀,测量数值高于真实数值,反之则低于真实值。
臂带缠绕位置不正确,导致血压数值产生变化,以上臂式血压计为例,位置过高(距离心脏越近,接近肩膀方向),测量就结果可能偏高;绑的位置偏低(远离心脏,接近手指方向),血压偏低。
正确操作:一般绑臂带的正确位置,是以手臂弯曲部为准,向上两指距离左右作为绑带下沿。
2、臂带过紧,测量值低于真实值;臂带过松,测量值高于真实值。
电子血压计原理是,通过向臂带充气,用以暂时阻断血液流动,臂带中的气压,理想状态下就有:血压计测量值≈血管中的血压。
但当绑带绑的太紧时,绑带本身对手臂就有一个压力,那么就是:血压测量值+绑带压力≈血管中的血压,也就是测量值低于真实值;当绑的太松的时候,需要往臂带中充入更多气体才能抵消血管内的血压,也就是测量值会大于真实值。
正确操作:系臂带时,要找准肱动脉的位置,袖带下缘距搏动最强点两横指,袖带松紧恰当,以能伸进两手指为宜。
3、臂带位置低于心脏位置,测量值高于真实值;高于心脏时,测量值低于真实值。
测量时,如果臂带位置低于心脏位置,由于重力的作用,血压会挤压在手臂上,导致手臂血压升高,因此测量值会高于真实值;当臂带位置高于心脏位置,由于重力的作用,会使得测量数值低于真实的血压值。
正确操作:测量时要保持放松状态,手臂平放,臂带的位置与心脏位置差不多在同一水平线上。
4、盘腿、曲臂、站立等,这些阻碍血液循环的动作,会使测量值高于真实值。
测量血压,是要测量人体处在自然状态下,体内的血压值,当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时,测量血压值就会偏高,比如盘腿、下蹲、弯腰、曲臂或者手部用力,都会使得血液流动受阻,导致血压测量值高于真实数值。
正确操作:测量血压时,要全身放松,端正坐在桌子旁。
以上四点,测量血压时一定要注意好!否则测量出来的血压也非你的真实血压!
另外,若您在家庭自测血压时发现自己血压偏高,可先去社区(基层)医院就诊,医院会根据您的血压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并建立档案,进行跟踪随访。对于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原发性高血压需诊断并发症和确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