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雷寒校长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高血压学组发起、全国29位高血压专家制订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已经在年9月正式刊登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清晨血压临床管理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强调了在中国清晨血压管理对提高整体血压管理水平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把清晨血压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提高高血压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清晨血压管理首先要从清晨血压的监测评估入手,通过监测清晨血压来了解清晨血压的控制情况,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因此,《建议》指出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常规进行清晨血压(6:00~10:00)监测与评估。对于高血压易患人群,也应进行清晨血压筛查。
清晨血压评估
《建议》提出有3种方法可用于清晨血压的监测评估,包括家庭血压测量、24h动态血压以及诊室血压测量。《建议》认为,有机结合使用上述三种测量方法,可以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更全面地了解清晨血压以及24h血压的控制情况。其中家庭血压监测获得了《建议》的优先推荐,这是由于家庭血压监测可以经常甚至每天进行,因此是观察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情况的最佳方法。
1、家庭血压监测(HBPM)
HBPM通常由被测者在家中进行,其优势包括重复性好,比诊室血压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更高,可以评估血压的季节性变异或长期变异。通过自我血压监测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降压治疗的依从性。家庭血压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也有一定诊断价值,对于高血压(尤其是儿童及合并糖尿病、妊娠和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建议》给出的家庭血压测量方法为:(1)应在起床后0.5~1.0h内进行,通常在6:00~10:00之间;(2)应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血压;(3)测压前应排空膀胱,并尽可能取坐位。
2、动态血压监测(ABPM)
通常由仪器自动间断性地定时测量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包括无观察者误差;无读数选择性偏倚;血压读数较多,可获得白天、夜间和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无白大衣效应;无安慰剂效应;可评估24h读数间血压变异;可评估昼夜血压节律;以及可评估降压治疗过程中24h血压控制状况等。
ABPM的缺点是血压测量可能受到活动状态影响;睡眠质量也可能影响夜间血压测量结果;每小时血压均值的重复性较差;费用较高,很难长期频繁进行。《建议》指出,应用ABPM监测和评估清晨血压,需要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h或早晨6:00~10:00时间段的血压平均值。
3、诊室血压测量
尽管目前诊室血压仍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主要依据,但诊室血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柯氏音听诊本身的缺陷;仪器方面的原意;测量者、被测量者不按规程操作;“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不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所以《建议》指出,测量诊室血压无法作为长期监测评估清晨血压的方法。如果想了解患者就诊时的清晨血压控制情况,通常应测量诊室外清晨血压。方法是在早晨10:00前使用经过国际标准认证过的电子血压计测量清晨服药前血压。
清晨血压治疗策略
《建议》提出了清晨血压治疗方案选择的四大原则:
(1)使用半衰期24h及以上、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药能够控制24h血压的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
(2)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使用并能控制每一个24h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对于单纯清晨高血压患者,也可调整服药时间;
(4)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
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