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血压计,一种是听诊法血压计,另一种是示波法电子血压计。
听诊法血压计是年俄国医生柯氏发明的,医护人员用听诊器听取血压音来判断血压值,第一相叩击音,以低调出现,就是高压(收缩压),第二相是吹气样的杂音,第三相也是叩击音,音调比第一相高一些,强度比第一相强些,第四相是低沉的声音,像手指尖在纸面上划过的声音。第五相是声音的突然消失或转折音,这就是(低压)舒张压,可是,很多医生都不懂这些,所以,他们所测量的血压是否准确,就要看是否能懂得这些知识了。
由于听诊法血压计测量血压准确,能测得人体不同个性的真实血压,年发明后,很快得到世界医学广泛的认可,并早就成为了测量血压的金标准。
人工听诊法水银血压计
但是,人工听诊法操作复杂,未经专业培训的很多人不会使用;
由于血压极易变动,听诊法血压计自动化技术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攻克,于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部分科技人员转而改用示波法研制自动血压计。
示波法血压计就是利用震荡波与血压存在的关系去换算血压值,示波法不是像听诊法那样“听”血压音,而是用统一的换算关系换算血压值,它就是电子血压计。
用这种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对于年轻的健康人群来说,大概还准确;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来说,就不准确了。
因为,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导失真的现象,也就是说,他们的每一次心跳并不都能传导到脉搏,即他们的心率大于脉搏。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传导失真率都会不一样,这就使得用脉搏波换算血压值的电子血压计无法准确测量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的血压。
因此,在电子血压计诞生半个多世纪时间以来,电子血压计都没有临床诊断使用的资格,全世界所有医疗机构临床诊断都不使用操作方便的电子血压计,长期只能使用操作不方便的人工听诊法血压计,包括个体诊所也如此,医护人员还得忍受水银血压计的汞污染。就是因为用电子血压计给最需要测量血压的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测量血压,不准确。
近几年,医院为了减轻测量血压的工作量,用大型电子血压计来筛查血压,这当然不属于临床诊断的范围。
此外,个别医疗机构违规使用电子血压计,医院也在使用电子血压计。
那么,到底用什么样的血压计才能知道自己所测血压是准确的,或是不准确的呢?
根据以上分析,大家都知道只有听诊法血压计测量血压是准确的,示波法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是不可能准确的。
那么,听诊法血压计能让测量者自己知道所测血压是准确的,或是不准确的吗?
对于,未经专业培训的普通高血压患者老说,他们操作人工听诊法血压计都很困难,都测不准血压,显然,人工听诊法血压计是不可能让测量者自己知道所测血压是准确的,或是不准确的。
对于一个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测量者来说,用人工听诊法血压计测量血压虽然准确,但是,对于不同听力的测量者来说,就会存在听力差异,也就是会产生听觉误差。如,听力好的人比听力差的人会早听到一拍或更多的血压音,听力好的人比听力差的人所测量的血压,高压就会更高,低压就会更低,这就是听力误差。
此外,不同的人在测量血压时,水银柱上下晃动幅度大小不一样,晃动的水银柱,也会产生视觉误差;
但换成自动听诊法血压计后,因为是仪器自动听,没有听觉误差,因为是采用了电子的压力传感器,也没有了视觉误差,操作又简单,显然,自动听诊法血压计测量血压更准确。
此外,有一些高血压病人,在测量血压时,第一相声音听到后,在第三相音之前的这段时间,可以听不到声音。这段不能听到听诊音的时间段,在医学上称为“听诊间隙”。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时,水银柱会在那里停止下降,在那里“打滚”。
在这个时候,很多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都会误判血压,不是把低压高判了,就是把高压低判了。但有一种叫由泰牌的自动听诊法血压计有监听功能,如果监听到血压音响起时所对应的压力值,远远大于血压计最后显示的高压时,就自然知道遇到了“听诊间隙”,这时候高血压患者就能知道自己所测血压不准确了。
只要重新再测量一次血压,错开“听诊间隙”发生的时间就可以了,因为,听诊间隙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而只是偶尔才会发生的。
所以,高血压患者如果能使用自动听诊法血压计,并注意监听,就能知道自己所测血压是准确的,或是不准确的。
但是,这并不表示用自动听诊法血压计测量血压就可以不遵守测量血压的条件和要求了。
比如:被测量者刚运动回来,如果马上测量血压(医学规定测量血压前要安静地休息一段时间,尽量减少血压波动),所测血压肯定不准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血压计是无法识别所测血压是否准确的。
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想准确测量血压,除了要使用自动听诊法血压计以外,还必须要遵守测量血压的要求,否则,就会测不准血压,就会误判血压,就会导致高血压失控,其后果是无法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那么,吃亏就大了。
和鑫田赞赏